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個困惑,就是對于孩子是要嚴厲一點,凡事嚴格要求呢,還是要寬松一點,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度。
如果你也有同樣困惑的話,不妨先來看一下斯坦福大學教授沃爾特·米歇爾(Walter Mischel)與他的學生李波特(RM Liebert)做的一項實驗。
他們讓一些10歲左右的孩子,分別由一個成年人帶領玩一種新的保齡球游戲。保齡球的結果會用分數(shù)呈現(xiàn),成年人和孩子可以根據(jù)自己的情況,去拿取籌碼作為獎勵(籌碼最后可以換取等價的玩具)。
這些作為“榜樣”的成年人在孩子面前,會有兩種情況表現(xiàn):即:只有自己投球分數(shù)很高時,才拿籌碼獎賞自己;或者分數(shù)并不高時,依然給自己籌碼作為獎勵。對自己孩子要求也分兩種:高分才獎勵,或者即使沒有高分時也允許獎勵。
也就是:“榜樣”分別對自己要求寬松或者嚴格,以及對孩子寬松或嚴格要求,最后結合成以下四組情況。
1.自我寬松,對孩子也寬松;
2.自我寬松,卻對孩子嚴格;
3.自我嚴格,對孩子也嚴格;
4.自我嚴格,卻對孩子寬松。
之后成年人離開,讓孩子自己投球,然后偷偷觀察他們的行為表現(xiàn)。
發(fā)現(xiàn)實驗結果如下
(方格內(nèi)為“榜樣”離開后,孩子的自我表現(xiàn)):
我們從上述的實驗結果不難看出:當作為“榜樣”的父母,如果平日對孩子在重要事情上并不做嚴格要求,甚至是過度溺愛的話,那么孩子對于自己也會過于放縱。而只有那些平常就對自己嚴于律己的父母,同時對孩子在關鍵性問題上面嚴格要求時,孩子也會表現(xiàn)出這種優(yōu)質的特性。
那些只對孩子比較嚴厲,而自己表現(xiàn)出來行為卻并不統(tǒng)一的父母,對孩子的教育效果是大打折扣的。所以,如果父母想要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自律能力的人,至少要讓自己成為一個言行一致的人,而不要嘴里叼著煙、手里拿著酒瓶,卻要求孩子不能接觸煙酒?;蛘咦约阂换丶揖桶V迷于手機,卻要求孩子不能玩手機。
其實如果了解注意力腦科學原理,或者聽過我課的學員,也都知道大腦前額葉是我們注意力、自控力、短時記憶等方面的腦控制中樞。對于孩子來說,前額葉還正處于發(fā)育時期,并未完全發(fā)育成熟,對于自己的行為并不能像成人那樣作出有效的控制。所以對于孩子來說,在很多關鍵性的問題上,比如危險、犯罪、網(wǎng)絡游戲等難以抵抗的誘惑,一定要有適當?shù)膰栏裥裕灰嘈藕⒆拥淖月赡芰Α?/p>
對于其他事情,卻可以在安全合理的基礎上,給出孩子充分的自由度,讓孩子自己去做決定,比如如何收拾自己的房間、完成作業(yè)后的時間自由支配等。這樣可以訓練孩子的前額葉發(fā)展,有助于孩子的自律能力發(fā)展。
最后我用《麥田里的守望者》的一段話來結束本文:
“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。幾千幾萬個小孩子,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,我是說除了我。我呢,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。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,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,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,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,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,把他們捉住。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。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”
參考文獻:W Mischel ,RM LiebertThe role of power in the adoption of self-reward patterns.《Child Development》,1967
轉載:http://wxzxw.cn/zixun_detail/31749.html